在進行第一次的斷捨離後,我自己也在試著做了兩次的小型局部的斷捨離。
其實段捨離不用每次都那麼大張旗鼓地進行,每天一點點或是沒事一小塊,都可以很有收穫喔!
▌第 1 次小型斷捨離
這兩次的小型局部斷捨離是因為看見平安姐姐在 FB 上分享所有的物品都有上平下緣:
- 上緣:你用了會很開心的物品,而且你也很珍惜
- 平緣:留了沒有什麼用,棄之可惜的物品
- 下緣:你不是很喜歡的東西
看到這樣子的分類方式,讓我想要再更進一步的對自己生活的物品做出斷捨離,所以這次我就選擇了紙袋還有收納袋去進行整理。
我很好的檢視了我身邊所有的袋子,發現有品質很好的收納袋,但是都沒有好好的使用,
同時也有非常多的紙袋,但是大小都不一,導致我要用的時候其實沒有辦法很快地找到適合的袋子
因此,這次我就是針對袋子去做斷捨離。我給自己訂定以下規則:
- 只留下上緣的袋子,其中包括了可以重複利用的環保袋、還有少部分真的喜歡的紙袋。
- 所有的環保袋都把它折成適當的大小依序排好。
- 留下來的紙袋用一個大紙袋把它攤平鋪好裝進去,裝不進去的全部都回收掉
▌第 2 次小型斷捨離
另一次斷捨離是在母親節前夕,有媽媽的朋友送了我小孩的衣物作為母親節禮物,因此也趁這個時機幫小孩做衣物換季。
這次整理時,我發現有非常多很新的衣服,因為季節錯失甚至還沒有剪標,例如一件夏服拿到手時是冬季,但是到了夏季小孩已經長大而穿不下了,都非常的可惜
因此,這次我把衣服小孩的衣服分成三類:
- 很新而且小孩已經穿不下的衣服,可以拿去送給別人
- 小孩現在就可以穿的衣服,整理好上架
- 小孩現在穿還有一點大,未來才能穿,這些衣服,我把它好好的收起來
也因此,這次送了不少衣服出去。
▌我當志工協助別人斷捨離啦!
雖然已經經過了幾次斷捨離,這次的斷捨離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經驗,因為我當志工去幫助別人斷捨離啦!
在幾次的斷捨離之下,我其實有一點好奇:別人的家裡東西也這麼多嗎?
而且也蠻想看看別人進行斷捨離的思維是什麼。
這時候,之前幫我斷捨離的小組長邀約我當斷捨離志工!哇!真的是心想事成耶!
這真的是一個太難得的經驗了!
原來男生的東西這麼少!
這次的案主是一位男生,男生的東西真的好少喔!
當我踏進他的房間,看到只有一個衣架時,我心裡想著:「這麼少的衣服還需要斷捨離嗎?」
不過組長還是帶著案主和我們一起走過整個斷捨離的流程。
- 下架與分類
- 從衣服看到自己的狀況
- 將適當的衣服進行後續的處理
從別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
上次組長在協助我進行斷捨離時,其實當時有提過限制性信念,但是其實我沒有很明白
今天從別人的身上看到:哇!原來這就是限制性信念!
當我們看到案主有一件還蠻新的褲子,案主說他很喜歡但是很少穿。
我們就很好奇為什麼呢?
案主說「因為我覺得這件褲子比較正式,所以我覺得場合不多,平常出去我都會穿另一件褲子,另一件褲子看起來比較休閒」
哇!從我的角度看起來!這兩件褲子,其實我分不太出來耶!
這時候組長就協助案主去思考,其實這件褲子的觀感,是你賦予給它的,你解讀為這是正式的褲子,所以就被「褲子很正式、只能在正式場合穿」的信念所框架住了。
這時候,我就突然覺得,我自己也是這樣啊,上次志工協助我斷捨離時,有些衣服一直誇獎說很好看,但是我就覺得太正式、或是太不適合我的年紀了,所以一直沒穿。
原來,跳到別人的視角來看的時候,才發現根本沒有那麼多框架,這些框架,都是我們自己的信念,把自己框架住的啊!
另外,這位案主在選擇衣服的時候,常常聽到他說「噢,這件衣服是我拿來搭配這件褲子穿的」啊!這也是一種限制性信念啊!為什麼某件衣服就一定要搭配某件褲子呢?
▌結語:跳脫限制性信念,擁抱更多選擇
在幾次斷捨離後,家裡的空間也變得比較舒服了,而且我看到了其實人生是有更多的選擇,只是我們都被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框架住了。
我發現其實我是擁有非常多優質的東西,也有更多選擇性與搭配性的,透過這樣的練習,我更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我到底自己喜歡什麼、想要什麼、想要留什麼、哪些是我的上緣物品。
而且,萬變不離其宗,對物品如此,對身邊的人、還有遇到的事情也都是如此啊!
▌延伸閱讀